柒e金融网

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 >

“十四五”如何开局?且听专家解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1-03-08 09:41:29 | 来源:国际金融报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经济和政策信息格外重要。

经济增速为何设为6%?财政货币政策表述有何新变化?金融要素市场改革如何推进?带着这些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共同解读国计民生背后的审慎考量。

经济增速设为6%以上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交银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设定经济增长6%以上的目标,符合预期且比较务实。考虑到去年的低基数,达成该目标问题应该不会很大,最后实际增速可能还会略好。今年设置的系列经济指标较为务实,基本上全年实现概率均较大。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通过设定6%的增长目标,传达出这样的意思:国内经济不单单追求经济高增长,更需要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改革释放经济活力与潜能。

财政政策超预期

●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

● 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

唐建伟:财政政策的积极程度超出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整体稳健,宽松力度和节奏与去年不同,但年内维持稳健基调不变,转向收紧的概率亦较小。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一是在总量上注重财政的可持续性和相机调控,财政扩张规模下降。二是在结构上加强定向调控和精准调控。一方面延续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领域的减税降费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另一方面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

货币政策不急转弯

●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 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

周茂华:国内货币政策不急转弯,但政策回归常态是大方向。主要是今年货币政策需要平衡经济恢复和防范风险,为改革营造适宜政策环境。

一方面,目前国内经济处于政策恢复过渡期,仍需要一定力度政策给予支持,但需要避免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局部资产泡沫风险集聚和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因此,今年货币政策操作上,在总量上保持适度,预计广义货币供应M2同比增速在9%、10%附近。

另一方面,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就是尽可能长时间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空间,不搞短期强刺激;这就需要提升政策效率,更多倚重结构性、创新工具,同时更多通过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释放微观主体经济活力。

伍超明:今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流动性总量强调合理适度,结构性信贷力度有望继续加大,进一步加强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科技和绿色行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实际贷款利率有望进一步降低。一方面,随着市场利率的上升,名义贷款利率也将有所提高,但通胀水平有望从低位较快回升,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或将下降;另一方面,报告强调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也有利于实际贷款利率的下行。

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基调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委员、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2001年入世以来形成的中外跨国消费投资平衡的框架格局正在转型。“三驾马车”中,消费一马当先,是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消费需要有可支配收入,有稳定预期,有好产品等。当前疫情,以及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状况等,都构成对消费的威胁。

红塔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扩大内需是个系统性工程,最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敢消费、愿消费。

长期来看,需要建设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租赁房的供给,扩大教育和医疗的覆盖面。除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外,消费还可以通过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去培育。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完善金融机构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制度。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周茂华:国内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减。一是尽管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较去年40%有所下降,但30%绝对量仍高,且远高于去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增速。

二是引导国内银行增大信用贷,这正是国内小微企业贷款中面临的短板,目前看,中小银行由于人才队伍、数字金融发展方面存在短板,制约其发展信用贷的积极性。

三是国内积极引导中小银行强化内部治理,引导区域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深耕区域市场,提升中小银行对小微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支持能力。

政策型银行分账分类管理,让政策性银行资产负债表更加清晰,有助于明确政策性银行业务边界、业务规范,有助于政策性银行业务管理权责和风险防控,以及对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分类考核。

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辉:这几个问题都是当前中国证券监管和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体现了政府的精准把控和治理决心,还需要不懈努力,久久为功。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2021年注册制走向更加全面的覆盖,A股市场包容性及市场化程度将会大幅提升;新退市制度作为重要的制度创新,今年将会有更大的进度及成效;债券融资近几年发展趋快趋好,市场扩容规模增长;新三板转板机制设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加速推进。

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意味着将继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大直接融资力度,这仍然是一个长期任务。通过产品研发、业务创新来尽可能增加市场主体直接融资渠道,或成为将来的重要取向之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