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e金融网

您的位置:首页 >银行 >

三高发行不再成常态是注册制IPO市场化的必然

时间:2022-11-21 18:16:06 | 来源:新浪

现在炒股的人越来愈多,对于三高发行不再成常态是注册制IPO市场化的必然这一问题,往往并不清楚。今天小编整理了网上关于三高发行不再成常态是注册制IPO市场化的必然的信息,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融资是资本市场三大功能之一,能够足额募资甚至是超募更是发行人的期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据统计,今年以来,科创板与创业板上市企业实际募资额低于拟募资额的案例占到同期IPO企业总数的近60%,这一比例显然并不低。个人以为,这是注册制背景下,IPO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新股高发行价格、高发行市盈率、高超募的“三高”发行曾经引发市场的质疑与诟病,在“窗口指导”下,新股发行市盈率回落至23倍以下,这一态势也延续了多年,直至科创板开市才被打破。

科创板新股实行市场化发行,新股发行价格、规模、节奏等由市场决定,强化市场的约束作用。科创板开市初期的新股发行,“三高”发行成为常态。由于实行市场化发行,即使是某些新股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高得离谱,市场其实也已经“默认”了。

但今年以来,科创板与创业板的IPO市场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发行市盈率出现两极分化态势。如截至4月20日,科创板完成51只新股发行,其中5只发行市盈率超过百倍。但也有16只发行市盈率在23倍以下,而去年全年只有6只。创业板方面,今年完成54只新股发行,最低发行市盈率为7.98倍,最高达94.99倍。其中有25只发行市盈率低于23倍,去年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开启试点至年末,新股发行市盈率在16.12倍至115.56倍之间,发行市盈率低于23倍的只有11只。

数据表明,科创板与创业板低于23倍市盈率发行的新股数量大幅增加,尽管高发行市盈率的新股仍然存在,但整体上发行市盈率呈下行趋势,这一点在创业板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客观上,发行市盈率的变化,更能折射出科创板、创业板IPO所发生的变化。

二是上市企业募资不足已成常态。科创板51只新股,有33只募资不及预期,占比64.71%。像昀冢科技拟融资10.26亿元,实际募集2.89亿元。创业板方面,54只新股有30只实际募资额低于预期,像晓鸣股份、共同药业、志特新材等募资额均不到拟募资额的40%。毫无疑问,募资不足与IPO市场发生的变化相关。

科创板与创业板IPO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并不是偶然。从现行的询价机制看,中小投资者无法参与询价,而IPO企业并没有话语权,参与询价的机构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作为市场的参与方,机构只是其中之一罢了,但机构询价的结果,却要让所有的参与方承受,个中显然也有失公平。而且,去年以来,某些机构几乎雷同的报价,也导致关于机构抱团询价的消息不时传出。如果属实,显然又是值得商榷的。

尽管如此,科创板创业板IPO所呈现出的变化,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即使是注册制下的市场化发行,“三高”发行所隐藏的风险与危害,与此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事实上,像科创板众多个股,由于发行价格高企,挂牌后其股价亦产生了估值回归,某些个股的跌幅并不小,高位买入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这并不利于树立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信心。

而且,“三高”发行不再成为常态,也有利于抑制发行人过高的融资预期。上市企业无不希望能够融到更多的资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降低发行人的融资预期,避免发行人盲目扩张,能够使发行人将资金用在“刀刃”上,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更值得注意的是,“三高”发行不再成常态,对于今后注册制在A股市场全面铺开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虽然目前注册制在两大板块试点进展顺利,但在整个市场全面铺开仍需谨慎。而目前科创板与创业板IPO所发生的变化,为今后沪深主板开启注册制试点能提供参照,并为注册制的全面铺开提供助力作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