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e金融网

您的位置:首页 >证券 >

招商策略:关注十四五与双循环政策红利带来的投资机会

时间:2020-11-25 11:41:20 | 来源:招商策略研究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进行接下来五年发展规划的编制。因此,明年产业趋势最强主线来自沿“双循环”政策思路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所释放的政策红利。此外,伴随我国消费持续升级,新消费趋势值得关注。2021年产业趋势投资建议关注三大主线:十四五规划与双循环政策红利、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新增领域与确定性强领域、消费升级背景下新消费趋势。

核心观点

关注十四五与双循环政策红利带来的投资机会。中共中央11月3日发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不同点在于将“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重要章节写入,国内大循环被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供给端生产端更受关注。

预计十四五期间,将有一系列政策沿“双循环”思路出台,建议关注:(1)消费内循环:国产服装、日化品牌崛起&大豆、植物油进口替代。(2)制造业内循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油气勘探与开采&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高温合金等新材料&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核心零部件&半导体设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3)医药内循环:制药&医疗设备&IVD;(4)科技内循环:芯片、高端电容电阻、手机射频器件等核心电子元件&工业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件&量子通信等长板领域。

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及确定性强领域。通过复盘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新增领域往往在五年规划公布后大涨,可能的新增领域在五年规划前一年或当年会有重要政策发布,因此可循着政策轨迹寻找机会,建议关注可能的新增领域: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智能驾驶、现代中药、北斗卫星应用、半导体材料、新型储能、制氢加氢设施以及航天航空、海洋装备领域。(2)长期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细分领域市场表现分化较大,要选择发展趋势明确、有业绩表现的赛道,建议五年长期布局方向:物联网、电动智能驾驶、生物科技与集成电路产业链。

关注消费升级背景下新消费趋势。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的整体变化与日美70-80年代类似:前期GDP快速增长、房地产持续升值带来的财富效应,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带来总需求的扩大,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转变。消费升级时代到来,消费者更注重品质和品牌消费。此外,与日本类似,我国人口呈现老龄化、户型小型化等特征,这将推动消费产业结构的变化,催生出新的消费场景,建议关注未来三大消费新趋势:(1)健康意识提升催生健康需求;(2)家庭结构小型化催生便捷需求;(3)消费群体变化催生个性化需求。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目录

01

十四五规划与双循环政策红利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与十三五规划建议不同,本次《建议》将“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一个重要章节写入,国内大循环被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供给端生产端更受关注。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将有一系列的政策沿着“双循环”政策思路出台,较多细分领域将在此背景下获得加速发展。

建议关注十四五与双循环政策红利带来的投资机会,具体包括:

消费内循环:国产服装、日化品牌崛起&大豆、植物油进口替代&生物育种。

制造业内循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油气勘探与开采&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高温合金等新材料&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核心零部件&半导体设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

医药内循环:制药&医疗设备&IVD;

科技内循环:芯片、高端电容电阻、手机射频器件等核心电子元件&工业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件&量子通信等长板领域。

(一)消费内循环

消费高端品牌崛起:服装服饰&日化品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消费品多半以OEM或者贴牌的形式进行生产,不太注重品牌建设和维护。而双循环背景下,大量消费需求将会转向国内,同时,90/00后消费群体崛起,这些群体对于海外品牌并没有特别的青睐,因此,对于国内消费品来说,迎来了绝佳的机会。

服装服饰

消费量与出口量大,但集中度与发达市场相比更低。根据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2018年中国服装服饰行业的销售额为2.08万亿元,进口金额547亿元,出口金额1.04万亿元。然而,尽管我国纺织服装的产销量均较大,却缺乏品牌效应,行业格局较为分散。2018年中国服装市场中前5大品牌市占率仅为6.9%,相比之下日本、美国分别为25.7%、15.8%。中国前10大品牌市占率为CR1010%,而日本为36%,美国为22.5%。

本土企业品牌效应较弱,在国内与海外的竞争力均弱于国际大牌。2018年,我国服装市场前十大品牌中,有五家为海外品牌,其中阿迪达斯与耐克居前两位。对比全球知名服装品牌与国内品牌2019年的营业收入和海外营收占比,可以发现,国际品牌的营收远大于国内品牌,并且由于它们具有强大的品牌,其海外营收占比往往在80%以上。对比之下,中国服饰品牌的海外营收占比仅为20%-40%。

在“双循环”政策背景下,我国的高端服装品牌有望崛起。由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产能过剩,低端工厂产能将逐渐退出,行业集中度得到提升,利好龙头企业。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纺织服装鞋帽类产品的零售额为1.35万亿元,如果整体行业集中度提升至20%,头部企业的营收将大幅提升。

化妆品及护肤品类

近年来我国日化品进口增速不断提升。2019年我国化妆品零售额达2992亿元,进口额达912亿元。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化妆品进口额加速上涨,与化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2014年的7.4%上涨至2019年的30.5%。

国内品牌难以与国际大牌竞争,与日韩等国相比,中国本土品牌较弱。中国日化市场市占率前五大品牌分别为宝洁、欧莱雅、资生堂、高露洁与联合利华,全部是海外品牌。并且,宝洁和欧莱雅在中国的市占率合计近20%,远高于其他品牌。与韩国相比,一方面韩国日化行业集中度大于中国,另一方面,韩国市占率最高的两个日化品牌均为本土品牌,爱茉莉太平洋和LG市占率合计达43%。

与海外大牌相比,中国的丸美、珀莱雅等品牌仍有较大成长空间。从各大日化品牌2019年的营收来看,欧莱雅、安利等国际大牌的营收达到万亿以上,但是国内的上海家化、丸美、珀莱雅等品牌营收均不足10亿。在国内大循环以及90/00后新一代消费势力崛起背景下,国内的化妆品、日化品品牌有望崛起。

农产品进口替代:大豆&植物油&生物育种

大豆、植物油进口依赖度大,关注国内产能培育与生物育种技术。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我国大多数的主要粮食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例如大米与玉米,我国几乎都是自产自销,进口量与出口量均十分小。但是,国内的大豆、菜籽油与棕榈油以及牛肉对国外的依赖度较大。具体来看,2019年我国的大豆消费量11190万吨,其中从国外进口9650万吨,自产1759万吨,自给率仅为15.7%,其中约有75.7%向巴西进口,18.5%向美国进口。此外,我国菜籽油、棕榈油的自给率分别为56.4%、2.3%,也较大依赖进口。财政部在《2020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的财政政策展望中提出,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深入推进大豆振兴计划,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机制,支持保障国内粮食供应和市场稳定。

(二)制造业内循环

能源自给率提高:光伏&风电&油气勘探

从能源革命的历史来看,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人类已经历经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能源革命为薪柴能源革命,第二次能源革命为化石能源革命,第三次能源革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未来,在降低碳排放的大趋势下,包含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在内的新能源最终呈现均是电力能源输出,新能源电气化将是能源革命的终极形式。

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能源的进口依赖度较大。从三大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进出口量来看,我国煤炭储量与产能较大,对外依赖度较小。但是我国原油与天然气对外依赖度均较大,2019年我国原油的自给率27.5%,天然气的自给率57.1%。

风能与太阳能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双循环”政策背景下,我国将减少对他国能源依赖,大力发展新能源。在非石化能源中,水电受到资源限制,核能则存在安全问题。相比之下,风能与太阳能或是我国发展新能源较好选择。

光伏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较快,产能位于世界前列。根据光伏行业协会,2018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25.9万吨,同比增长7.0%,占全球多晶硅产量的58.1%。硅片产能146.4GW,产量107.1GW,同比增长16.8%;电池片产能128.1GW,产量85.0GW,同比增长18.1%;组件产能130.lGW,产量84.3GW,同比增长12.4%,硅片、电池、组件国内产量占全球总产量比重都在70%以上。

我国光伏未来发展空间巨大。2019年,我国光伏发电为2238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为3.1%。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19年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报告》,在3种情形(目前政策延续、实施已经承诺的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策力度)下,2040年我国光伏发电占比将提升至11.2%、13.2%、23.4%。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我国光伏装机量将有大幅提升,未来光伏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较大。

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国产化比例较高,关注太阳能电池与光伏设备的外循环。具体来讲,目前国内传统的电池生产线,国产设备比例达到100%;PREC电池生产线,关键设备国产化比例达到90%;N型单晶电池生产线设备国产化比例相对较低,性能跟进口设备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重点研发突破。未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将成为全球趋势,而光伏发电是较好的选择。我国具有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在“双循环”政策背景下,可以实现从电池组件出口到核心设备出口,从而拉动外循环的升级。

风电

风电未来发展空间较大,且目前国内产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我国风力发电量为3638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为5%。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底,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确保达到2.1亿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风电年发电量确保达到42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今年风机进入抢装期。长期来看,根据各机构预测,至2040年我国风力发电有望达到总发电量的15%-20%,未来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海上风电有望迎来更快发展。目前国内海风产业链正趋于完善(江苏、广东),相关技术也在快速积累并持续进步,叠加国内广阔的市场空间支持,预计国内海风具备超车机会,相关企业的海上产品有可能会更快的参与海外竞争。

油气勘探与开采

大型老旧油田产量枯竭,我国原油与天然气进口依赖度不断提升。一方面,1995年以来,我国的原油与天然气进口依赖度不断上升。2019年,我国原油的进口依赖度为73%,天然气进口依赖度为42%。另一方面,国内原油产量不断下滑,主要原因是如大庆油田等大型老旧油田产量开始枯竭,尤其是部分油田的维护成本已经过高,在当前油价环境中丧失了维护的意义。

政策重视国内石油探勘与开发,“三桶油”勘探与开发资本开支不断增加。2019年5月24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把2019年和今后若干年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折不扣完成2019-2025七年行动方案工作要求。中石油发布《2019—2025年国内勘探与生产加快发展规划方案》,中海油发布《关于中国海油强化国内勘探开发未来“七年行动计划”》,纷纷提出要加大石油与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并加强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可以看到,2017年以来,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勘探与开发资本性支出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能源安全问题逐渐得到重视。我国页岩气储量丰富,具备实现能源自主的客观条件。在国内大循环整个背景下,国内油气服务行业有望迎来加速发展。

核心材料自主可控: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高温合金

新材料产业政策频频发布,生产与应用得到有序引导。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其中鼓励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加快技术转移转化和基础材料升级换代。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促进新材料在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中可持续发展,加快前沿材料布局。四部委联合印发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加快推进我国重点材料的生产和应用。

半导体材料

我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进口依赖度较大,未来存在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在半导体生产制造过程中,主要的材料有硅片、光掩模、光刻胶、光刻胶辅助材料、工艺化学品、电子特气、靶材、CMP抛光材料等。从销售额来看,硅片、光掩模、电子特气份额较大。我国在光掩模、抛光材料、靶材领域已经达到28nm水平,正在向14nm攻克。但是电子气体、硅材料、光刻胶、工艺化学品的国产化进程较为缓慢,尤其是硅材料与工艺化学品较为落后。

在“双循环”背景下,我国首先需要实现自主可控。遵循这一思路,建议关注氮化镓、碳化硅、氮化硼等新一代半导体材料,LCD光刻胶、半导体光刻胶,显影液、剥离液、清洗液、刻蚀液等湿电子化工品,三氟化氮、硅烷、氯气等电子特气。

显示材料

当前,OLED正在逐步取代传统LED,成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我国具有巨大的终端消费市场,并且京东方等国内企业已经在OLED屏幕制造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在OLED材料上,我国的进口依赖度非常高。

美日德韩化工大厂垄断核心材料供应,是国产替代的重点突破方向。OLED材料主要包括发光材料和基础材料两部分,合计占OLED屏幕物料成本约30%。其中,发光材料包括红色发光材料、绿色发光材料、蓝色发光材料。红色发光材料中,陶氏化学占据71%的市场份额,绿色发光材料中,三星市场份额为51%,德国默克市场份额为21%,蓝色发光材料中,日本的出光兴产与保土谷化学合计占据89%市场份额。此外,基础材料也被美日德韩的化工大厂垄断,国内企业的份额较小。在“双循环”政策背景下,OLED材料是国产替代的重点发力方向。除此之外,柔性屏材料PI膜、偏光片(PET、PMMA、COP材料)也是重点发力方向。

高温合金

高温合金是航天发动机、燃气轮机、汽车涡轮增压器的核心材料,我国消费量较大,但是产能不足。高温合金通常是指能在600-1200℃的高温下抗氧化、抗腐蚀、抗蠕变,并能在较高的机械应力作用下长期工作的合金材料,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55%)、电力(20%)、机械(10%)领域,是航天发动机、增压涡轮、燃气轮机等部件的核心材料。由于高温合金零部件加工技术难度大,供应商资质认证耗时较长,因此行业壁垒相对较高。全球范围内能够生产航天航空用高温合金的企业不超过50家,主要集中在美、英、日、德、中、俄罗斯等国家。其中,美国高温合金的年产量约10万吨,日德产量约5万吨。2018年中国高温合金消费量5.9万吨,产量3.5万吨,进口依赖度较大。

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高温合金体系,但是在技术上与英美日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我国在高温合金得到杂质控制水平上与GE等公司的标准存在差距,这也导致我国较多的向国外进口母合金。二、国内缺乏长期服役温度800℃以上的新型合金。三、我国在粉末高温合金上的技术落后于欧美国家近两代。四、我国在等轴晶镍基铸造高温合金技术上不够成熟。在“双循环”政策背景下,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部件必须实现国产替代,高温合金领域将会成为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

高端设备自主可控:半导体设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

半导体设备

半导体设备较大程度上被美欧日的公司垄断,是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短板。目前,我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约在10%左右,我国大多数设备实现了28nm技术。从芯片制造各流程来看,我国在离子注入机以及介质刻蚀机上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PVD/CVD/CMP设备上目前仅达到28nm水平,而在光刻机上,仅达到90nm水平,光刻机设备严重依赖向阿斯麦的进口。具体来看:

光刻机:全球市场主要被阿斯麦垄断,我国目前光刻机仅达到90nm水平。

刻蚀机:市场主要被拉姆研究、东京电子与应用材料占据,我国达到28nm水平。介质刻蚀达到7/5nm水平。

薄膜沉积:PVD设备应用材料占85%;CVD设备应用材料占30%、泛林半导体占21%、东京电子占19%。国内目前达到28nm水平。

离子注入机:应用材料占50%,Axceils占18%。国内发展也相对较快,目前已经攻克7/5nm水平。

CMP设备:应用材料占50%、TYK占30%。国内目前达到14/28nm水平。

在“双循环”政策以及中美关系恶化背景下,我国要实现制造业升级,就必须实现半导体设备自主可控。目前,国内已经有较大的进展,建议关注光刻机、刻蚀机、PVD/CVD设备、CMP等半导体设备制造。

工业机器人

我国工业机器人消费与进口量大,高端机器人生产能力不足。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14.8万台,进口量8.5万台,出口量6万台,表观消费量17.2万台。而从进出口金额来看,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口11.4亿美元,出口2.6亿美元。可以看到,我国进口的机器人单价更高,高端工业机器人仍需进口。

日德两国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我国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亟待突破。从产业链各环节来看,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本体、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构成,各自成本占比分别为22%、36%、24%、12%。本体方面,日本发那科、德国库卡、瑞典ABB、日本安川四家企业占领市场大部分份额,2019年,四家企业占据我国市场54.5%的份额,国内伯朗特等一批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崛起。由于控制器一般由本体制造企业生产,其市场格局情况与本体类似。减速器市场几乎被日本企业垄断,三家日本企业占全球约85%市场份额。伺服系统主要由松下、安川、三菱提供,日本企业市占率约45%,国产化率约25%。总体看,我国在工业机器人本体上取得一定突破,国内企业占据近40%市场份额,但高端化不足。而在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部件上,我国严重依赖进口,亟待突破。“双循环”政策背景下,减速器、伺服系统是重点关注方向。

金属加工与精加工机床

金属加工机床是指制造机器的机器,亦称工作母机或工具机。金属加工机床按作业过程中是否发生金属材料的分离,可以分为两大类:成形机床和切削机床。按控制方式的不同,机床可分为数控机床和普通机床,数控化是先进制造用机床发展的大趋势。

国产产品低端化,高端依赖向日德进口。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消费额为223.1亿美元,进口96.6亿美元,出口40亿美元。从进出口产品的单价来看,2019年我国进口金属机床的单价为11万美元/台,出口金属加工机床单价为4万美元/台,产品高端化不足,高端产品进口依赖日德两国。

从具体的产品来看,我国在加工中心、磨床、齿轮加工机床、组合加工机床、特种加工机床、锻造或冲压机床、车床、冲床、铣床呈净进口,并且加工中心(即数控机床)与磨床的进口金额较大,建议关注该领域的国产替代。

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

航空发动机

英美两国公司垄断民用航空发动机市场,我国在军用航空发动机领域有一定生产能力。航空发动机分为民用与军用两个领域。其中,民用航空发动机市场主要被美国的GE公司、英国的罗罗公司及其合资公司垄断。从2017年民用航空发动机的交付量来讲,CFM(GE、法国Safran集团旗下的Snecma合资)市场份额为58%,GE公司占14%份额,罗罗公司占13%市场份额,中国的民用航空发动机依赖进口。军用航发机领域,目前全球仅有美、俄、英、法、中五国独立掌握大推力军用发动机的独立设计制造技术。中国航发的太行发动机以及涡扇13E发动机目前技术较为领先,但是与美国的发动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我国的军用航空发动机谱系不全。

民用航空发动机依赖英美两国,阻碍了我国大飞机国产化进程。“双循环”政策背景下,航空发动机属于重点突破的领域,建议关注相关投资机会。

燃气轮机

重型燃气轮机,作为迄今为止热/功转换效率最高的动力机械,广泛应用于机械驱动(如舰船、火车)和大型电站。目前国际上大的重型燃气轮机厂家,主要就是美国GE、日本三菱、德国西门子、意大利安萨尔多4家。因此重型燃气轮机行业属于垄断格局,与之合作往往附带苛刻的条件:设计技术不转让;核心的热端部件制造技术不转让;仅以许可证方式许可本土制造非核心部件。

目前我国现已具备轻型燃机(功率5万千瓦以下)自主化能力;但重燃(功率5万千瓦以上)仍依赖引进。2014年,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项、我国第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燃气轮机R0110,通过了科技部高新司专家组组织的课题验收。这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重型燃气轮机自主研制试验能力。但R0110处于E+级技术水平,而且还只是试运行阶段,并未在发电领域完全推广。2019年5月,我国自主研制的重型燃气轮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了西方在该领域的封锁,目前F级300MW重型燃机的概念设计阶段已经完成,同时在压气机、燃烧室和透平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和试验工作正在稳步进行,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大尺寸高温透平叶片的自主设计及材料、冶炼、制造等国产化,但是重型燃气轮机进入实用阶段还需要耐心等待。

“十三五”期间我国全面启动实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航空发动机专项方面,重点聚焦涡扇、涡喷发动机领域,同时兼顾有一定市场需求的涡轴、涡桨和活塞发动机领域,主要研发大涵道比大型涡扇发动机、中小型涡扇/涡喷射发动机、中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等重点产品;燃气轮机专项的主要目标为,2020年实现F级300MW燃机自主研制,2030年实现H级400MW燃机自主研制。在“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的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需要降低对美进口,实现自主可控。

(三)医药内循环

制药

我国医药品进口量增长迅猛。随着我国人均GDP的上升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医药消费支出不断上升。2011年,我国医药品的进口金额开始超过出口金额,并且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2019年,我国的医药品进口额357亿美元,出口额173亿美元,净进口184亿美元。

尽管需求旺盛,但是我国制药公司竞争力偏弱。美国制药经理人发布的2020年全球50强制药公司名单中,美国公司占30%,日本公司占20%,而中国仅有三家公司上榜,分别为云南白药、恒瑞制药、上海医药集团,排名为37/43/48。从A股前20大制药公司与全球前10大制药公司的对比来看,两者的收入存在量级的差距。并且,大制药企业的研发强度大都在15-23%,但是我国的制药公司研发强度几乎均低于10%,甚至较多公司在0-3%之间。

我国具有较大的医药消费市场,在“双循环”政策背景下,我国需要补齐医药生产领域的短板。制药业会成为未来增长较快的行业,建议关注相关投资机会。

医疗设备

我国具有巨大的医疗设备市场,但是主要的医疗设备国产率较低。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医药市场规模较大。单就医用医疗设备而言,2018年我国市场规模为2065亿元,同比增长17.3%。我国每年医疗设备进口量较大,核心医用医疗设备国产率不足,并且对美德日三国的依赖度较大。根据产业信息网的数据,截止2019年,我国目前内窥镜的国产率约为10%, MRI与CT的国产率约为25%,超声、骨科植入设备的国产率约为40%。目前,我国在B超、彩超、MRI等设备上已经攻破核心技术,具备了国产替代的基础,但是在内窥镜等领域仍有待突破。

我国医疗设备国产率较低,一方面是因为国内企业的技术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优质医疗设备具有较大的用户粘性,医院更倾向于采购过往使用过的品牌。在“双循环”政策背景下,医疗设备的消费有望向国内品牌倾斜,国内品牌将实现份额上的提升。

IVD

体外诊断,即IVD(In Vitro Diagnostic),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各种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分析诊断、POCT、血液诊断等。2018年,我国体外诊断的市场规模为60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分子诊断、POCT的市场规模较大,分别占比38%、19%、15%、11%。

免疫诊断高端化不足,分子诊断与POCT与国外同时起步。从主要的四个细分领域来看,我国生化诊断的发展较早,基本实现国产化。免疫诊断则呈现中低端国产化较好,但是高端不足,如化学发光诊断等领域。分子诊断与POCT方面,国内与国外同时起步,技术差距较小。此外,在血液诊断的流式细胞仪以及基因芯片等领域,国内市场基本被跨国巨头占据,目前国产替代存在困难,是未来重点发力方向。

(四)科技内循环

核心电子元件自主可控:芯片&高端电容电阻&手机射频器件

芯片

我国芯片消费量大,严重依赖进口。芯片制作生产线非常复杂,涉及五十个行业、2000-5000个工序。首先提纯硅、切成晶元、加工晶元,之后还需要晶元加工的前后两道工艺,前道工艺分为光刻、薄膜、刻蚀、清洗、注入;后道工艺则主要是封装,光刻是制造和设计的纽带。从进口量来看,2019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2.67亿块,产量1.19亿块,出口1.34亿块,因此计算得到表观消费量2.52亿块,对外依赖度非常高。

目前我国核心集成电路的国产芯片占有率整体较低,除了移动通信终端和核心网络设备有部分集成电路产品占有率超过10%外,包括计算机系统、通用电子系统、显示及视频系统中的核心集成电路国产芯片占有率都是0。芯片产业链包括装备、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五个环节。在装备与材料方面,中国与国际顶尖水平差距较大。而封测领域,中国芯片封装企业长电科技已经跻身世界第三。因此,加大力度投入在芯片设计与制造两大环节可以带动产业链的前后两端。设计与制造环节目前也是中国芯片产业投资和政府扶持的重点。

高端电容电阻

中国有庞大的基础电子元件市场,每年可消耗数万亿的电阻和电容。目前中国大部分市场份额被日本占据,其次为台湾,中国大陆只能占据中低端市场。电容和电阻等被动电子元件是电子工业的黄金配角,电容市场容量每年有200多亿美元,电阻也有百亿美元的市场。日本公司占据被动电子元件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以村田、TDK等企业为代表,其次是华新科、齐力新等台湾厂商,而中国大陆目前只能占据中低端的市场。2019年,MLCC市场前五大厂商分别是村田、三星电机、国巨、太阳诱电和TDK,合计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在被动元件领域日本公司是绝对的霸主,日本公司的产业动向可以左右和决定行业的走向,其他公司包括台湾华新科、齐力新、立隆电子、禾伸堂,中国大陆江海股份、顺络电子、法拉电子、宇阳科技艾华集团等。

贴片式电阻电容大多需要进口,消费被动电子元件与日本差距尚大。我国的生产线主要制作老式大块头的电阻电容,小型化的电路板是完全不能用的,所需要的贴片式电阻电容大多需要进口。国内军用级别的电容电阻是可以实现国产化的,即便是一些特殊定制的电容电阻,也可以满足技术要求。而在消费级别的被动电子元件方面,国内相比日本的产品有不小的差距。手机、电脑、汽车等消费类电子行业对电容电阻有很大的需求,日本在大批量生产的同时还可以保持产品的一致性。相对而言,国内企业生产的电子元件稳定性不足,每次生产的产品做不到一致。高端电容电阻的一致性对质量控制非常重要,一个电容不达标就会影响手机的充电速度。由于国内在工艺、材料、质量管控方面相对薄弱,所以各大手机品牌只会选择进口大厂商的电容电阻。例如MLCC作为消费电子行业用量最大的基础元件,目前日本的MLCC产品可以做到1000层,而中国产品只能做到300层左右,一批产品一百万个MLCC只能允许一个不合格。同一种规格的产品大品牌在细节方面更优秀,机械不容易损坏。

手机射频器件

2020年射频芯片市场可达190亿美元,而高端市场基本被Skyworks、Qorvo和博通3家垄断,高通也占一席之地。国货只能卖给一些小品牌手机,且多为2G、3G芯片,4G射频芯片基本依赖进口。手机上的射频芯片占整个线路板面积的30%~40%。目前手机中所有核心器件都完成了国产化,只有射频器件仍然95%由欧美厂商主导,尚未有亚洲厂商可以进入市场。但是国内在军工等方面的射频本身已经存在一些积累,近几年国内射频的公司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一些有历史背景的公司如德清华莹、好达等产品在手机品牌客户加速认证,一些有海外经历的创业公司如 Vanchip、卓胜微、瑞宏和瑞石等也取得了非常快速的成长。未来几年在switch、saw filter、PA 和上游晶体材料上面将持续推进国产化替代,相应的A股上市公司信维通信、天通股份和三安光电等标的将持续受益。

5G通信的到来为射频前端带来诸多挑战,包括更多射频通路下的布局空间挑战、更多射频通路下的成本挑战、更高功率输出、更高工作频段对射频器件性能的挑战。目前在射频前端的各个市场中, SAW 滤波器的供应商主要是美国和日本厂商,包括 Qorvo、博通(收购 Avago)、Skyworks、Murata、TDK 和太阳诱电。其中 Murata 占据 SAW 滤波器的 50%的市场,其次则是 TDK.BAW 滤波器市场基本由 Qorvo 和 Avago 垄断。中国厂家由于在专利和工艺方面尚未成熟,目前只在低端的 SAW滤波器市场上可以量产,供应商有麦捷科技、中电德清华莹、华远微电、无锡好达电子,其中只有无锡好达和华远微电打入了手机市场。国内厂商的滤波器还不能做进集成模块,只能做成低端外挂的分立器件,滤波器是中国厂商进军手机射频前端的最大门槛。

基础软件国产替代:工业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

工业软件

工业软件按照应用分为研发设计类、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类、业务管理类三大领域,具有分析、计划、配置、分工等功能,能够从机器、车间、工厂层面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促进资源配置优化、提升生产线协同水平,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内自主工业软件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管理软件强、工程软件弱;低端软件多,高端软件少”。

研发设计类软件市场:外资企业以达索、西门子PLM、Autodesk为代表占有技术和市场优势,国内企业如神舟航天软件、金航数码等在军工航天领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而数码大方、英特仿真等企业在研发投入占比方面领先其他企业。总体来看,在汽车研发、建筑CAD等领域,未来竞争将十分激烈。

生产控制软件市场:西门子继续保持行业龙头地位,而南瑞、宝信、石化盈科等企业在电力、钢铁冶金和石化行业深耕多年,客户数量多且关系稳定。由于行业间差异较大存在壁垒,生产控制软件领域的企业业务大多数集中在垂直行业内部,率先突破行业壁垒拓展业务将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

信息管理类软件市场:目前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其中ERP行业市场、技术壁垒较高,呈现出寡头市场的特征,SAP、Oracle 等国外厂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本土用友、金蝶等厂商坚定发展云计算业务,使得本土厂商孕育出弯道超车的可能。

我国工业软件市场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双循环”政策背景下有望加速成长。2019年全球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已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到2020年全球工业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将达4332亿美元。2019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1720亿元,较2018年增长16.45%。2012-2019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0.34%。据预测,2020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目前,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仅为全球的6.3%,但我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却超过20%,未来国内工业软件发展空间广阔。

数据库管理系统

甲骨文等美国公司占据DBMS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DBMS稳定性不足。数据库管理系统其功能和常见的图书管理系统没什么差别,挑战在于当数据量达到TB或PB级别时,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的性能将会下降。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两种DBMS是甲骨文公司旗下的Oracle和MySQL,其他竞争者还有IBM公司的DB2、Informix,微软公司的SQLserver以及开源的MariaDB等等。目前,甲骨文、IBM、微软和Teradata几家美国公司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DBMS企业最早源自1990年代的高校,但经过多年的研发,产品的稳定性一直不足,不敢做有挑战性的性能测试,无法让市场信服,国内企业更加不敢“委以重任”。

DB-Engines排名在业界引用较多,权威性很高,相对客观。DB-Engines通过6个方面的统计数据综合评估各个数据库产品得分并给出综合排名:1) 数据库相关网站数量;2) 公众关注度;3) 技术讨论活跃度;4) 招聘职位;5) 专业档案;6) 社交网络信息。根据DB2019年1月的排名,排名前5的Oracle、MySQL、Microsoft SQL Server、PostgreSQL、MangoDB,只有PostgreSQL、MangoDB市场占有率相比2018年12月有所上升,并且他们也是2018年增长最快的DBMS,涨幅分别79.93%、56.24%。

国产数据库目前取得一定进展。目前中国数据库厂商大多是基于开源数据库引擎开发或基于成熟数据库源码进行自主研发,但仍然不是国产数据库的最终出路,真正的自主研发应当采用全新架构,从零开始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的方式,周期长、难度高,但是国内也有公司有所进展。OceanBase团队用了七年的时间从零开始自研成功了一款通用关系数据库。从淘宝收藏夹开始试水,全部替换支付宝的Oracle数据库,最后承载蚂蚁金服100%业务。在新型的云数据库市场上,近年来的互联网公司尤其是阿里云,在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POLARDB是阿里云自研的下一代关系型云数据库,兼容MySQL、PostgreSQL、Oracle引擎,存储容量最高可达100TB,单库最多可扩展到16个节点,适用于企业多样化的数据库应用场景。

通信领域锻长板: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来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技术,利用单个光量子不可分割和量子不可克隆原理的性质,在原理上确保非授权方不能复制与窃取量子信道内传递的信息,以此保证信息传输安全。

近十年来,我国各领域、各地区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投入不断增加,目前进入广域网建设阶段。2010年以来,我国陆续开始量子通信网络建设。2016年我国完成了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并与“墨子号”量子科学试验卫星连接。并且,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的网络数量和规模明显上升。目前,我国广域量子通信骨干网正在建设,各地城域网也正在积极规划中。

据招商通信余俊团队,量子通信产业化正在加速,未来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规模,但产业规模化仍需较长时间。由于量子通信系统组网需要额外的独立光纤链路资源,随着量子通信网络部署规模扩大,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光纤市场需求。

02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及确定性强领域

通过复盘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表现,我们得到以下三条核心结论:

短期看,相较于纲领性文件,细则发布前后可能是更好的布局时点

新增领域往往在五年规划公布后大涨,可能新增的领域在五年规划的前一年或当年会有重要政策发布,因此可以循着政策轨迹寻找相关机会。

长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细分领域市场表现分化较大,要选择发展趋势明确、有业绩表现的赛道。

建议关注:

可能的新增领域: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智能驾驶、现代中药、北斗卫星应用、半导体材料、新型储能、制氢加氢设施以及航天航空、海洋装备领域,建议关注以上领域在十四五规划发布前后的表现。

五年长期布局方向:建议关注物联网、电动智能驾驶、生物科技与集成电路产业链。

(一)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复盘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发布节奏说明。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在政策层面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类产业纳入战略新兴产业范围。此后,2011年3月16日,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第十章专门阐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关于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相继发布。2012年7月,《“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在此之后,针对战略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重大专项,2013-2015年期间分别出台了实施方案。

短期政策博弈上,实施方案与细则出台后上涨概率更大

对纲领性政策而言,政策出台后并未对市场产生较强的提振作用。2010年底至2012年中,市场正处于趋势性下跌的阶段,即使用累计超额收益剔除市场整体下跌的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指数仍然处于趋势性下跌,政策的推出并未对市场产生较大的提振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前后,仅信息技术指数、新材料指数、高端装备指数在政策发布后出现小幅上涨。

具体的产业规划与实施方案对相应行业具有较好的提振作用。可以发现,在具体产业及重大专项的规划发布以后,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也就是说,具体的产业规划与实施方案对特定行业具有较好的提振作用,后续类似的细则发布也值得重点关注。

长期战略新兴产业表现分化大,优选业绩较好的赛道

长期来看,十二五期间新兴综指跑输大盘,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表现分化较大,生物科技、信息技术与新材料表现较好。具体来讲,新兴综指在整个十二五期间的累计超额收益是-11.9%,跑输大盘指数。但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化较大,生物科技、信息技术、新材料取得了较高的超额收益,分别为114.8%、94.5%、85.0%,环保行业勉强与大盘持平,新能源车跑输大盘14.4%,高端装备跑输大盘37.6%,新能源大幅跑输,累计超额收益为-98.7%。

细分领域来看,新材料产业方面,精细化工与新材料表现相对较好,稀土磁材与特钢表现较差。生物产业方面,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表现较好,节能环保产业中,节能节水产业表现相对较好,固废治理相对较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整体表现较好,卫星导航、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指数的超额收益率均超100%。新能源与新能源车产业表现相对较差,仅光伏与风电跑赢市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表现较好,其中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指数的表现最好,这三个方向真是过去十年科技革命的主旋律。

ROE较高的板块涨幅也更高。结合每个板块在十二五期间的业绩,将所有板块2011-2015年的超额收益与ROE中位数画散点图,可以发现两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信息技术行业被给予了更高的估值,在同等的ROE水平下,云计算、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的涨幅相较其他的行业更高,因为这些行业在当时是确定性较强的产业趋势;而环保、固废处理、新能源车、太阳能等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补贴,因此同等ROE水平下,市场给予其估值就相对较低。

(二)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复盘

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发布节奏说明。整体来讲,十三五期间,战略新兴产业的规划重点在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以及2016年12月发布的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十三五规划。相较于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并未专门出台关于八大细分领域的发展规划及重大专项实施方案。

新增数字创新产业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增材制造等多个细分领域。相较于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十三五新增了数字创意产业,其中包括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如AR/VR、全息成像、裸眼3D)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此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增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新增了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目标,新增了增材制造(即3D打印)、动力电池材料、仿生材料等,生物产业新增了智慧医疗与生物服务领域,新能源领域新增了智慧能源等。

短期政策博弈上,十三五规划发布对新增领域有较大的提振

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出台前后,大多数相关指数出现小幅上涨,但政策本身的提振作用有限。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发布前后,市场整体也处于趋势性下跌,且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跑输市场。但是计算政策公布T-5至T+5日的区间涨跌幅,除了新能源车以外,其余行业出现小幅上涨。尽管如此,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对市场的提振作用有限,因为当时市场刚好在T-5日阶段性见底,然后开始触底回升,这一阶段的上涨中政策的影响可能相对有限。

新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三五规划发布后大幅上涨。十三五规划对新兴战略产业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十三五规划发布后,新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应指数出现大幅上涨。政策发布的T-5至T+5日,电池材料、动力电池指数涨幅在10%以上,大数据指数、人工智能指数、卫星导航指数涨幅超5%,中证VR、智慧医疗、智能电网也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长期战略新兴产业表现分化大,优选业绩较好的赛道

长期来看,十三五期间新兴成指跑赢大盘,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表现分化较大,其中生物科技、新能源表现较好。具体来讲,新兴成指在整个十三五期间的累计超额收益是42.58%,跑赢大盘指数。与十二五期间类似,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化较大,生物科技、新能源、信息科技取得了较高的超额收益,分别为96.3%、23.6%、5.7%,新能源车行业勉强与大盘持平,新材料跑输大盘15.4%,高端装备跑输大盘38.4%,网红经济大幅跑输,累计超额收益为-91.8%。

细分领域来看,信息技术产业方面,IPV6及芯片产业收益较高。新材料产业方面,电池材料表现相对较好,稀土磁材与特钢表现较差。生物产业方面,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表现较好,节能环保产业中,固废治理产业表现相对较好,节能节水产业相对较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整体表现较差。新能源与新能源车产业表现相对较差,仅太阳能与动力电池电池产业跑赢市场。数字创意产业的表现较差,其中VR与网红经济均跑输大盘。

长期来看,盈利能力较高的板块超额收益较高。结合每个板块在十三五期间的业绩,将所有板块2016-2020年的超额收益与ROE中位数画散点图,可以发现两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同等的ROE水平下,动力电池、太阳能、医疗器械、生物科技的超额收益相较其他的行业更高,因为这些行业是目前热度较高的新兴产业;而轨道交通、环保、固废处理等传统产业估值相对较低。

(三)十四五期间重点关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通过对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表现的复盘,我们总结出如下三条规律:

短期看,相较于纲领性文件,细则发布前后可能是更好的布局时点

新增领域往往在五年规划公布后大涨,可能新增的领域在五年规划的前一年或当年会有重要政策发布,因此可以循着政策轨迹寻找相关机会。

长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细分领域市场表现分化较大,要选择发展趋势明确、有业绩表现的赛道。

十四五规划可能有哪些新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通过2019-2020年发布的重要产业政策文件,结合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战略产业的发展目标及趋势,预计十四五期间重点新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工业互联网、智能驾驶、集成电路以及航天航空、海洋装备领域,建议关注十四五规划前后,新增行业的投资机会。具体每个产业预计新增细分领域如下:

信息技术产业:预计新增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移动物联网、区块链、信息消费等新增细分产业。

新能源汽车:预计新增智能驾驶相关内容,从感知到决策、执行的各环节。

生物产业:预计新增现代中药。

高端装备制造:预计新增特种机器人、高技术船舶、北斗卫星应用。

新材料:预计新增光刻胶、高纯靶材、大尺寸硅片、电子封装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芯片制造材料;高强高导耐热材料、耐腐蚀材料。

新能源:预计新增核心技术部件(如主轴承、IGBT、控制系统)、新型储能、制氢加氢设施。

数字创意产业:预计新增直播和短视频、电竞,高清电视和5G高新视频等产业。

航天航空、海洋设备可能有重大专项计划

长期十四五期间可能有哪些会跑赢的方向?

长期建议关注四条主线:

物联网、工业互联网:5G带领的新一轮科技周期已经来临,即将到来的智联网时代的本质是在传统云平台的基础上叠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上一轮科技周期带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TO C端迎来爆发,电子商务、手机游戏等多个细分领域崛起。本轮科技周期5G将物与物连接,叠加人工智能等技术,智联网时代即将来临,建议关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领域。

智能驾驶与新能源车:2020年新能源智能驾驶汽车行业迎来拐点,特斯拉作为行业标杆,在自动驾驶技术变革以及产量上都获得大幅提升,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同时,新能源车逐渐代替燃油车成为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的目标,欧洲与中国新能源车的销量已经迎来加速上涨。但是当前各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仍然较低,未来具备较高的替代空间。根据《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规划》至2025年新能源车达20%渗透率的目标,未来五年行业增速有望达到30%以上。此外,关注特斯拉新一代自动驾驶芯片推出。

生物科技:生物科技行业的生物制药、医疗器械领域在过去两次五年规划期间均取得了较高的收益。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未来行业巨大,高端的医疗器械有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国内需求较为旺盛。预计在十四五期间,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仍将有较好的业绩与表现。

集成电路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是我国的关键领域。芯片制造的上游设备、设计软件、核心材料以及制造工艺上,均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面临美国的技术封锁,今年以来,政策十分重视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有大量的芯片项目落地。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将在芯片领域获得较大突破,关注行业投资机会。

03

消费升级背景下新消费趋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背景与七八十年代的美日有诸多相似之处,投资驱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宏观增速下一个台阶。房地产经历黄金十年后,在“房住不炒”政策的严格贯彻下,逐渐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前期GDP快速增长以及房地产持续升值为居民带来财富效应,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居民储蓄率下降,边际消费倾向提高,由此带来总消费需求的扩大,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转变。消费崛起的大背景下,我国人均GDP在2015年突破8000美元,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升级的时代悄然来临,消费者更注重品质消费和品牌消费。

宏观经济的整体变化与美国较为类似,但是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与日本更为类似,由此推动消费产业结构的变化,催生出新的消费场景,参照日本经验,我们认为未来有几个趋势值得关注:

健康意识提升催生健康需求:与日本类似,我国人口结构存在老龄化趋势,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巨大,对健康属性相关的产品需求更多。随着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年轻群体的健康需求也不断被激发。

家庭结构小型化催生便捷需求:在结婚率、生育率不断下降的背景下,我国家庭趋于小型化,消费者购买频次增加、单次购买金额下降,对于便捷性要求更高,消费人群从传统商超转向贴近社区的便利店和专卖店。

消费群体变化催生个性化需求:我国90后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人群,中国90后一代类似日本出生于二战后婴儿潮的新人类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以及战争后的重建,消费观念与父辈差别较大,追求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消费。

(一)消费崛起正当时,产业结构变迁中

宏观增速换挡,经济驱动改变

中国的经济增速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数次波动,但在2010年之前整体增速中枢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在2010年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反弹后,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进入缓慢下行的阶段,增速中枢由10%下降到7%左右,类似于美国70年代以后,GDP中枢从战后的4%下降到2%,经济驱动由投资转为消费。

地产平稳运行,资产配置变化

根据美国经验来看,七十年代中后期,美国房地产销售见顶,直到2000年后才创新高。而房地产销售见顶以后宏观经济增速往往会下一个台阶。

对于中国而言,过去很多年居民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房地产,商品房销量和价格的迅速提升使得持有房产的居民资产迅速升值。当前中国人口红利不再加持,城市化进程进入了瓶颈期,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各地楼市调控政策不断出炉。尤其是2019年以来,政府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强调贯彻“房住不炒”,我们认为未来房价将会趋于平稳运行。当前80后、90后一代逐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资产配置将发生结构上的变化,配置将更加灵活。

居民财富效应显现,消费支出加大

前期GDP增长与高房价带来了居民的财富效应。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8000美元是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和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于2015年正式突破这一大关,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消费总量增速提升、消费结构逐步改变的社会。随着财富效应的显现,居民会逐步加大消费的支出。

社会保障完善,边际消费倾向提升

美国在80年代初推行了著名的“401K”计划,成为美国诸多雇主首选的社会保障计划,居民储蓄率加速下降,而社保计划资金也迅速与股市形成良好互动。

我国目前社会机制不断完善,在企业年金规模稳步增长的基础上,15年又推出了职业年金制度,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目前,绝大多数职业年金的招投标工作已经完成,进入投资运作阶段,而且部分公司职业年金管理规模甚至超出企业年金,增长势头超预期。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2010年之后,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也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但与美国不同的是,扶贫工作的推动,让最底层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提升。2015年开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速显著快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总体来讲,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背景与七八十年代的美日有诸多相似之处,投资驱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宏观增速下一个台阶。房地产经历黄金十年后,在“房住不炒”政策的严格贯彻下,逐渐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前期GDP快速增长以及房地产持续升值为居民带来财富效应,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居民储蓄率下降,边际消费倾向提高,由此带来总消费需求的扩大,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转变。消费崛起的大背景下,我国人均GDP在2015年突破8000美元,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升级的时代悄然来临。

(二)关注消费升级时代下新消费趋势

健康意识提升推动健康类需求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根据普华永道此前的一项调查,中国消费者出于健康原因正在改变饮食习惯,90%的人表示将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和健身,89%的人表示将更加注重饮食,此外,87%的人表示更加注重心理健康,85%的人表示将更加注重医疗需求。

健身、健康食品市场规模增速较高,且爆款健康产品频现。一方面,以健身器材和功能性瘦身食品市场为例,2016-2020年,健身器材市场年复合增速9.5%,功能性瘦身食品年复合增速19.9%,行业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低卡”“低糖”“低脂”等健康食品成为爆款,如元气森林、咚吃等。加入茯苓等中医元素的产品也成为产品开发的新趋势,碧生源、御生堂等多家品牌加入中药元素的产品成为2019年保健品销售前列。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医疗保健需求增加。中国当前在人口结构上存在着老龄化的压力,老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至2019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12.9%,且呈现加速上涨趋势。《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巨大,预计到 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或将达到106万亿左右。在此背景下,中国成为世界上老龄产业潜力最大的国家。而老年人口对于健康属性的消费需求更大,未来健康类产品将成为消费的主旋律,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家庭结构小型化催生便捷需求

与日本类似,我国的家庭人口趋于小型化,也就是每户人口数量越来越少。2000年,我国家庭人口数量平均为3.46人,而2019年每户人口平均2.92人,一人户与二人户的占比提高。2016年以来,我国便利店的数量开始加速上升,也反映了家庭小型化对便利店等便捷消费的需求。除此之外,家庭结构小型化使得家庭的抗风险能力降低,因此将产生较高的保险需求。

消费群体变化催生个性化需求

Z世代人群崛起,消费趋于个性化。当前,95后、00后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成为主导消费趋势的重要群体。他们被称为“Z世代”群体,出生于互联网时代与中国经济腾飞时代。这使得他们在消费趋势上有如下特点:

网上娱乐消费、二次元消费比例较高。

相较于X/Y世代群体,他们对欧美品牌的崇拜降低,对国潮、国货品牌更自信。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故宫文化”、“中国红”等时尚元素出现在国内品牌甚至国外大牌的设计元素中。国内主打中国元素的商品也收到更多的喜爱。建议关注消费群体变化催生国产品牌崛起、线上娱乐消费。

04

总结

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期间产业趋势最强主线来自于十四五规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年规划释放的政策红利。此外,我国消费升级持续进行中,新消费趋势值得关注。关注三大主线:

十四五规划与双循环的政策红利,建议关注:

(1)消费内循环:国产服装、日化品牌崛起&大豆、植物油进口替代。

(2)制造业内循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油气勘探与开采&半导体材料(重点关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高温合金等新材料&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核心零部件&半导体设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

(3)医药内循环:制药&医疗设备&IVD;

(4)科技内循环:芯片、高端电容电阻、手机射频器件等核心电子元件&工业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件&量子通信等长板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新增领域与确定性强领域,建议关注:

(1)可能的新增领域: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智能驾驶、现代中药、北斗卫星应用、半导体材料、新型储能、制氢加氢设施以及航天航空、海洋装备领域,建议关注以上领域在十四五规划发布前后的表现。

(2)五年长期布局方向:建议关注物联网、电动智能驾驶、生物科技与集成电路产业链。

消费升级背景下的新消费趋势,建议关注:

(1)健康意识提升催生健康需求:与日本类似,我国人口结构存在老龄化趋势,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巨大,对健康属性相关的产品需求更多。随着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年轻群体的健康需求也不断被激发。

(2)家庭结构小型化催生便捷需求:在结婚率、生育率不断下降的背景下,我国家庭趋于小型化,消费者购买频次增加、单次购买金额下降,对于便捷性要求更高,消费人群从传统商超转向贴近社区的便利店和专卖店。

(3)消费群体变化催生个性化需求:我国90后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人群,中国90后一代类似日本出生于二战后婴儿潮的新人类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以及战争后的重建,消费观念与父辈差别较大,追求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消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