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e金融网

您的位置:首页 >证券 >

老总转型开滴滴刷屏小私募怎么这么难?

时间:2022-06-23 08:16:01 | 来源:搜狐

现在炒股的人越来愈多,对于老总转型开滴滴刷屏小私募怎么这么难?这一问题,往往并不清楚。今天小编整理了网上关于老总转型开滴滴刷屏小私募怎么这么难?的信息,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近日,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温州私募——思考投资披露了2020年年报,让这只仙股再度回到大众视野,小私募的生存困境也引发热议。

公开资料显示,思考投资2015年牛市期间挂牌新三板,股价一度被炒至37元,不过随着市场牛熊转换和政策收紧,依靠大宗交易策略爆火的思考投资遭遇重挫,如今股价已经跌到0.24元附近。

无独有偶,北京也有一家小私募原老总感叹生活艰难。据悉,北京华瑞星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因私募难做,转型做了滴滴司机。

多位业内人士感慨,小私募由于团队不够完善,合规风控不够严谨,品牌和渠道劣势明显,在市场发生较大变化时容易受到很大影响,募资也相对困难。成功没有捷径,小私募只能依靠长期稳健业绩和严格的风控慢慢成长。

思考投资从牛股变成仙股

一家私募从巅峰到谷底的过程,往往最让人唏嘘。2015年的牛市造就了无数投资神话,也涌现出了多家明星私募机构,思考投资就是其中一个。

公开资料显示,思考投资成立于2010年,其主打的大宗交易策略在2014年—2015年表现亮眼,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15年其最高回报甚至超过170%。

鼎盛时期,思考投资的操作非常激进。其基金经理曾把操作策略概括为:“其他私募产品投资单只股票的比例不超过20%,我们思考1号80%的资金可以同时投资于一只股票,这样就可以集中突击大宗交易。”

2015年1月思考投资正式挂牌新三板交易,4个月内股价就从12元涨至37元。

思考投资成立以来业绩表现:

不过,随着2016年并购重组政策收紧,以及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新规出台,该机构大宗交易投资策略时间周期出现大幅延长,叠加市场快速降温,思考投资业绩大幅下滑。另外,思考投资曾备受各大银行和信托渠道青睐,其担任投顾的私募产品,通过自有资金做劣后进行杠杆操作。2018年,受到资管新规影响,上述与银信合作的私募产品难以为继。

2018年,思考投资旗下多只投顾型私募基金产品清盘,其年报显示,公司高达3650万元的保证金性质的应收款全部核销,因为杠杆产品设有安全垫,担任劣后级的自有资金在基金被动清盘后无法收回。

去年6月份,由于在精选层网下询价中连续报出极端低价,思考投资及其子公司还因此成为精选层询价中首家“吃罚单”的机构,目前思考投资股价还在0.24元附近徘徊。

思考投资部分已清盘产品业绩:

私募老总转型开滴滴

无独有偶,近期在金融圈刷屏的原私募老总开滴滴的故事也是从2015年开始的。

网约车自媒体大V“不得不佛系的老王”认证显示,其为北京华瑞星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查询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天眼查可见,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4月,成立之初法定代表人为王伟,2017年8月法人变更为现在的王雷,2021年1月,企业名称变更为海松(北京)资产管理,不久后变更为海松(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不过,在基金业协会官网上,海松(北京)私募状态显示异常,原因是:未按要求进行产品更新或重大事项更新累计2次及以上(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相关信息更新事宜)(本异常机构公示情形已整改)。

为何一个私募老总要转型做网约车司机呢?“不得不佛系的老王”最新发布的视频道出了私募经营的困境。

老王直言:“当时(2015年)私募是个新鲜的事物,刚刚开放,无数的人就奔向私募,每个人都想拿块牌照。不过之后私募大洗牌,能生存下来的寥寥无几,现在私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募资难。”

海松(北京)私募则独家回应称:“视频发布者为公司原总经理王伟,他在2017年就离开了公司,后公司也进行了名字变更,这些年人员流动一直比较频繁,公司的业务重点也从二级市场逐步转向一级市场。”

小私募生存困境如何破局?

多位业内人士直言,思考投资的“由盛转衰”,王伟的离职,其实是当下私募生存困境的一个缩影。

“小私募人员团队本就比较少,风控合规系统大多不太完善,所以当市场发生剧烈的风格切换或者牛熊转换时,小私募往往‘扛不住’,而且操作上的一些灰色行为也是很多小私募的生存隐患。”沪上一位私募研究员直言。

另外,一位小私募人士透露,募资难也是私募面临的生存困境之一。“一开始私募管理人往往先用自有资金作为产品的启动资金,希望后续凭借亮眼业绩和市场团队吸引资金,但如果由于渠道和品牌的劣势,规模一直上不来,公司收入就很难覆盖运营成本,还可能赔钱,私募机构也坚持不了多久。”

据悉,一家私募基金运作的固定支出包括基金经理的职务消费、房租水电、电话宽带、后台人工、IT系统以及各种数据费用等,成本非常高。

面对以上困难,小规模私募要如何突围?对此,很多私募达成了共识:靠业绩说话。

希瓦资产创始人梁宏曾表示,私募要成名是以业绩为主。“公司的第一只基金小牛1号在2015年5月初开始运行,上证指数在2016年6月就见顶了,这个点位建仓的不少基金在后续两次大跌中都清盘了,但我们活下来了,优秀的业绩成为了做大规模的基础。”

私募排排网创始人李春瑜也直言,私募要靠业绩说话,做得差不单单是经营困难,而且面临被淘汰命运:“客户肯定是谁的业绩好就交给谁去管理,这个是一个很残酷的领域,小私募更要凭借长期业绩收获规模的增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